浏览:0次 发布时间:2025-04-08
在"心晴有家——精神类疾病家庭照护增能服务项目"实施期间,我们接触了具有不同症状表征与病程发展特征的服务对象群体。经过系统的临床干预与治疗,多数服务对象已实现病情的有效控制,进入稳定期管理阶段,无需长期住院治疗。现阶段服务重点转向促进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康复,通过阶段性赋能支持,助力服务对象逐步重建日常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再融入的目标。而在这群人中,有一部分人正努力卸下“病号”标签,渴望在晨光中踏上通勤之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然而,从病房到职场,这条看似平常的重返之路,对精神障碍群体而言却布满荆棘。精神残疾群体面临着三重就业屏障。其一,社会偏见构筑起无形高墙,许多企业因对精神残疾群体的误解和担忧,将他们拒之门外;其二,疾病特性带来的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等问题,使传统工作模式难以适配他们的状况;其三,家庭照护者普遍存在“不敢放手”的焦虑,这种过度保护形成了温柔的枷锁,限制了精神残疾群体的就业尝试。某康复机构调查显示,76%的精神残疾人士连续3年求职无果,超半数家庭主动放弃就业尝试。
在此背景下,辅助性就业成为帮助精神残疾群体的重要模式。辅助性就业是指组织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一种集中就业形式。它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相对普通劳动者较为灵活。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因社会适应能力弱或出行障碍,多数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或社会救助。而辅助性就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种就业模式蕴含着三重疗愈力量。规律作息有助于重建生物节律,让精神残疾群体的生活更加有序;工作场景中的社交互动能够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增强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劳动成果转化带来的价值感则重塑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杭州某园艺疗愈基地的跟踪研究显示,参与辅助性就业的康复者,服药依从性提升42%,社会功能评分增长3.7倍。
在"心晴有家"项目开展过程中,已有两位服务对象在社工的专业引导下成功加入南丰残疾人之家,开启了辅助性就业的新篇章。其中,服务对象小A在社工的持续跟进与支持下,已逐步适应工作环境,并有效改善了与同事的人际关系。目前,小A在残疾人之家主要从事手工制作工作,其适应状况良好,情绪保持稳定,且手工制品质量达到较高标准,展现出良好的就业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
这一突破性转变不仅重塑了他的社会角色认知,更在规律作息与正向反馈中显著提升自我效能。这种成长轨迹不仅为本人带来经济赋能,更通过同事互动与社区参与重建了社会支持网络。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辅助性就业不仅是职业安置的创新举措,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尺。它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包容,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让我们携手拆除偏见的高墙,在共融共生的道路上,为精神残疾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见证更多奇迹的发生。